一、背景依据
“十四五”期间,深圳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了“20+8”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了新型显示、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优势特色产业。宝安区作为深圳市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之一,发展基础雄厚,已集聚了一批细分领域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存在一批问题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部分关键环节存在缺失,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集聚度低和发展空间不足,对“5+1+5+N”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有待提高等方面。为破解存在问题,进一步推动宝安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措施。
二、发展目标
贯彻市委、市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圳市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决策部署,落实宝安区《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先进制造业强区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培育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宝安区新材料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打造“大湾区半导体关键材料核心区”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高地”,全面提升新材料对宝安区“5+1+5+N”产业集群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全文共十三条,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条 重点支持方向。
明确宝安区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领域和发展方向。
第二条 支持引进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重点聚焦宝安区“5+1”重点产业集群核心材料需求及新材料产业关键缺失环节,对国内外领先企业、研发机构及团队在宝安区落地研发及生产环节的项目给予支持。
第三条 支持区内新材料企业增资扩产。
支持重点支持方向的新材料企业积极在宝安区扩产增效、做大做强,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类别的企业给予补贴。
第四条 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材料技术攻关。
设立新材料产业集群市区联动攻关专项,对获得市科技主管部门技术攻关专项(科技重大专项)资助的企业给予配套支持。支持企业与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合作,对与重点创新平台开展合作项目的企业给予补贴。集中推荐区内优质新材料项目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专项,对获得资助的项目给予配套补贴。
第五条 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机构及平台。
对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机构在宝安区内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的,按宝安区创新平台政策给予支持。对宝安区重点新材料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给予补贴。
第六条 支持新材料专业园区建设和运营。
支持龙头企业、园区、区属国企等各类市场主体打造示范性新材料专业产业园区。对园区运营服务机构提供园区招商等专业化服务给予奖励。
第七条 支持新材料产品应用示范推广。
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新材料企业、终端用户企业联动的应用场景公开发布机制。支持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推广,推荐符合要求的重点新材料产品至工信部,对获得深圳市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项目的给予配套支持。支持宝安区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宝安区组织的境内外市场开拓活动,对参展展位费给予补贴。
第八条 支持新材料企业多渠道融资。
对获得市区引导基金或其子基金、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等投融资机构投资的非上市企业给予奖励。对通过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获得融资的企业给予资助。建立创新成果跟踪对接和服务机制,将高水平成果推荐至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给予支持。以贷款贴息方式,对新材料领域规模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年度产值4亿元以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第九条 支持行业服务机构发挥纽带作用。
支持成立宝安区新材料产业协会,鼓励上级协会商会落户宝安区。支持定期举办新材料线下专项撮合对接会,按展会政策予以支持。支持各大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双招双引”相关活动,按照招商引资政策给予奖励。支持产业联盟牵头新材料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
第十条 支持引进新材料高层次人才团队。
支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团队,按照“凤凰英才计划”给予支持。
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
明确政策适用对象、适用原则以及生效时间和有效期。
四、编制特点
一是坚持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定位基本方向。针对宝安区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主导,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实力强,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结构,坚持面向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线的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围绕新材料下游产业的共性技术需求,支持和引导新材料产业朝着支撑中游技术创新、下游应用市场集群、集约发展。
二是坚持聚焦重点、带动一批的总体原则。针对宝安区重点发展的“5+1+5+N”产业体系,以电子信息材料为核心,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辐射效应、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集聚效果以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作用,重点围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空天技术等“5+1”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带动其他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技术攻关与国产替代的创新导向。针对宝安区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为主的现状,支持以各类创新联合体的形式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围绕行业缺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突破行业技术瓶颈和国产化堵点。注重在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产业空间、公共平台、创新论坛、市场渠道等实际问题,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助力新材料领域技术加快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变。